人常说:文如其人。我想,对于书法作品,莫过于说字如其人更为确切一些。
熟悉王羲之的人不过家家,且均已作古。但熟悉《兰亭序》的却超过千万,爱好者更如春草萌于莽原,猎猎无穷......
人爱其字、其文、其思想、而生发相思、相望、相知之情,借怀古之幽憾,寄平生之凤愿。然则今人欲比古之圣士贤达,除了社会环境的变异、自然环境的不同、生活条件及思想状况的差距,人与人的苦作程度,各自也就不尽相同。
记得王献之学父习书,其母看后的那番感慨:“吾儿学字八缸水,只有太字的一点像父亲……”(相传王献之随父学书,写了一页,让父亲观看时太字缺了一点,王羲之补了一点,其后让母亲观看而得此语)。感受之深使我永生难忘,并成了自己习字、学书的一面镜子,刻在心里。
这八大缸水研了墨,只落得个“太”字一点的功夫。可想而知,书法之法道深矣!
从这里,我忽然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大概就源于这文字吧。有了文字记载,方可知中国文化之深远流长也。
人们常以作为中国人写不好中国字为耻,但写得好,也绝非一日半月的工夫。苦功固是首要,但其情、其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像现代人讲的“机会、机遇”一样。
也许正是因适逢这么一个“缘”字,我便结交了一位前贤(书法家),亲如兄弟,从而步入了书法的殿堂。也同样凭这缘分,才使得我自己亲手书写的《兰亭序》和《古文四篇》两本墨帖得以出版面世。
年幼时的我好交朋友,每每聊天至酒酣,彼此无话不谈。虽不敢像领袖般“粪土当年万户候”,但却也是着实张狂了一番,这是事实。
那些年间我每酒退醉消,春阳里跨过柳椭下保沟,去拜访书法有造诣的知己,跟他学书做人。那时,我居住在一个地坑小院,家里十分贫寒。哪有钱买笔墨纸砚?这时,他给我讲到刘禹锡的《随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真是“何陋之有”啊!
谈及早年身世,习字之苦辛,更是一篇阳关三叠,真乃是“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
才高八斗当有学富五车的底力,确实来之不易。看到古人的书法,行之流畅,笔之刚健,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亦真亦幻。思来却又法度谨严,笔架得益,如梁如檩。近看,墨染纸,却又浮于纸。远观,似有如琢如凿、笔力透案之功……深深激励着我一步一步向前进。
起初,我真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亦留下笔痕,何时且能待得笔下生辉,满纸烟云?
当然,心有所思,行有所依,这也算是立志吧!从此我便下了苦心,纵横在翰墨生涯之中,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奋斗。这既是我学书入门之日,也是我心性领悟之始,更是我陶醉之时。我就是这么一步一步登上了书法殿堂的。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及配图来源于其他网站或第三方供稿,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邮箱:tougao@qeerd.com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17012874号-38 版权所有: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技术支持:企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