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中国画收藏》杂志社主办的“翰源寻道——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于2022年11月10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 (北京宋庄展览馆)隆重举行。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中国画收藏》杂志社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0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 (宋庄展览馆)
序:
中国画虽然以写意为原则,并注重对造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是精神意识克服感官局限,经过主观调节直接触及世界本来面目之后的平稳、和谐、宁静和中庸。这个结果的根源是客观本身。但形成于主观介入之后。当然也有语言表达方式及笔墨形态特质方面的问题。笔墨,应是以一种观照自然而转向关注心灵并走上畅神、尚韵的表现之路后而孕育的一种阴柔之美。这是将精神灵魂附着在客观这个肉体之上的产物。肉体和灵魂是紧密契合在一起的,不能离开客观去感受心灵。客观的不复存在,内涵就消亡了。实际上我们真正感受的客观存在就是笔墨和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诸如气高而不怒、力动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等等的中庸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笔墨是脱离了物质属性并赋予了它精神内涵,是性情之物,同时更具有理性特征,是心理状态的必然反映。
时代发生着变化,生活空间在扩展,表现领域在拓宽,在艺术实践上,对笔墨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的创造与建立,大都源于生活地域的客观规范。任何一种形式语言,任何一种审美规范,任何一种艺术风格,都不可能成为感受、体验、表现人类丰富生命活动和大千世界的守护神,也不可能永远地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性。生命形态的变化,对大千世界的深入开掘和再认识,决定了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的转换和丰富生活的大千世界对此的认可与选择。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可以哀叹艺术实践中某种风格、样式的危机,我们应该为其振兴发展做出种种努力,采取种种措施。但是人们却不能随意决定自己的生命变化规律,改变生命潜能的现实特征和文化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存在决定着意识。所以就对于笔墨的爱护来说,存在着对事物的再认识、再理解而自身更迭与蜕变的问题。如果对存在的认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笔墨语言的不适应、不谐调就将被无情地抛弃,笔墨语言是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新的。
宋人有“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之说,这应该是艺术创作的实践原则和操作规范。捕捉住自然隐藏在深处的内在形象,就是艺术创作的常规道理。内在形象是没有常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展示的,它需要灵魂的感悟、参与,其结果一旦落在纸上,就将成为常形,常形带来的是笔墨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特邀名录
王迎春 王 珂 卢禹舜 刘勃舒 李爱国 李晓柱 任惠中 乔宜男 陈 平 范 扬 林容生 苗再新 赵 卫 唐秀玲 贾广健 梁占岩 崔晓东 曾来德 谢志高 魏广君
参展名录
马明耀 王 勇 王 旗 王晓银 邓永平 方 民 正 波 卢 冰 朱建伟 李 宽 李仕明 李夏青 李雄范 阮荔丽 张宗凤 张 犇 张 凡 张 权 张海红 张世靖 宋宏伟 宋义文 何志勇 杨 娟 吴向丽 陈联喜 陈 彬 范一冰 范敏燕 郑成文 房 君 周林平 和和生 郝志国 赵明明 荆匡胤 贵 家 侯素平 郭永会 郭有河 贾荣志 倪 冰 徐弘雯立 满云林 蔡 栋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及配图来源于其他网站或第三方供稿,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邮箱:tougao@qeerd.com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17012874号-38 版权所有:北京企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技术支持:企迪网